刑事立法对累犯进行严惩,旨在通过强化对重复犯罪行为的法律制裁,有效遏制犯罪率,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以及彰显法律公正与威严。累犯行为揭示了犯罪人对法律的蔑视和改造效果的有限,对其施以更严厉的处罚,符合刑罚预防与矫正功能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的重要法治手段。
刑事立法为何要对累犯进行严惩?
1. 遏制犯罪率:累犯行为表明犯罪人在初次犯罪接受惩罚后并未真诚悔改,仍选择再次实施犯罪,这不仅增加了个体犯罪风险,也对社会整体治安构成威胁。严惩累犯,可提高犯罪成本,形成强大的威慑力,阻止潜在犯罪人实施犯罪,从而降低犯罪率。
2. 维护社会秩序:累犯行为挑战法律权威,破坏社会秩序,影响公众安全感。通过对累犯的严惩,可以有力地回应社会对公正执法、恢复秩序的期待,恢复公众对法律的信心,维护社会稳定。
3. 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累犯往往对社会造成更直接、更严重的危害,其行为往往侵犯公民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严惩累犯,是对受害人的权益补偿,也是对其他公民免受类似侵害的有效保护。
4. 体现刑罚预防与矫正功能:刑罚不仅是对已然犯罪的报应,更是对未然犯罪的预防。累犯的存在表明初次刑罚未能有效改造犯罪人,故需要通过加重刑罚,强化教育矫治措施,促使犯罪人真正悔过自新,防止其再次危害社会。
【引用法条】
我国《刑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同时,《刑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都以累犯论处。”
此外,《刑法修正案(八)》进一步完善了对累犯的处罚规定,明确特殊累犯不受前罪刑种及前后罪间隔时间限制,加大对这类严重犯罪累犯的打击力度。这些法律规定充分体现了我国刑事立法对累犯严惩的态度和决心。
缓刑制度是否适用于初犯与累犯?
缓刑制度是我国刑事司法体系中一项重要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对符合一定条件的犯罪分子判处刑罚,但暂不执行,而是设置一定的考验期,如在考验期内犯罪分子能够遵守法律法规,积极接受教育改造,未再犯新罪,原判刑罚则不再执行。这样既体现了刑法的惩罚性,又兼顾了教育、感化和挽救的功能。
对于“缓刑制度是否适用于初犯与累犯”的问题,需要分别从法律规定、犯罪性质、社会危害性及悔罪表现等多方面进行考量。
1. 初犯适用缓刑:初犯通常指首次实施犯罪行为并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人,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一般无其他犯罪记录,犯罪原因可能出于一时冲动、法律意识淡薄等因素。对于初犯,如果其犯罪行为情节较轻,主观恶性不大,且具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危险,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可以考虑适用缓刑。这是因为初犯的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通过缓刑制度给予其改过自新的机会,有利于其回归社会,减少重新犯罪的可能性。
2. 累犯适用缓刑:累犯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再次或多次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其行为反映出较强的反社会倾向和较高的再犯风险。我国刑法对累犯采取了较为严厉的态度,原则上限制或者排除对其适用缓刑。具体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65条、第66条规定,对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不得适用缓刑(但对于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累犯除外)。这是基于累犯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和较高的再犯可能性,适用缓刑可能无法有效遏制其犯罪行为,不符合刑罚预防犯罪、保护社会的目的。缓刑制度原则上适用于初犯,特别是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小、有悔罪表现且无再犯危险的初犯;而对于累犯,尤其是故意犯罪的累犯,除非存在法定例外情形,一般不予适用缓刑。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 第七十二条【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2. 第六十五条【一般累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3. 第六十六条【特别累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都以累犯论处。
4. 第七十四条【累犯不适用缓刑】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
刑事立法对累犯进行严惩,是基于对犯罪行为规律的深刻认识,对社会秩序稳定、公民权益保护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刑罚预防与矫正功能的科学运用。在实践中,司法机关应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对累犯的严惩落到实处,同时,也需要加强犯罪预防和矫正工作,从根本上减少累犯现象的发生,共同营造公平正义、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如果未满18岁得孩子也不归宿,必须对孩子进行教育,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