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商标侵权和假冒在法律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都涉及到对他人商标权益的侵犯。商标侵权通常是指未经商标权人许可,擅自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而假冒则是指制造、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即“伪冒名牌”。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行为方式和程度上。下面将通过具体案例来进一步阐述。
商标侵权与假冒的区别在实际案例中的体现是怎样的?
以一起实际案例为例,假设A公司是“XYZ”品牌的合法拥有者,B公司未经A公司许可,生产并销售了标有“XYZ”标志的产品。如果B公司只是使用了与“XYZ”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标志,这可能构成商标侵权,因为可能会误导消费者混淆两者如果B公司完全复制了“XYZ”的标志,并在其产品上明确标识,试图让消费者认为其产品就是A公司的产品,这就构成了假冒。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七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
(一)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
(二)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
第六十条规定,对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罪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侵权商标与假冒商标在法律上的差异点在哪?
1. 定义差异:侵权商标通常指的是未经商标所有人的许可,擅自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造成消费者混淆的行为。而假冒商标则更严重,它是指故意制造、销售或者使用伪造的他人注册商标,或者擅自制造、销售他人的注册商标标识,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商标权,还可能涉及刑法中的假冒注册商标罪。
2. 法律责任:侵权商标的行为可能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如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面临行政责任,如罚款。而假冒商标的行为除了上述责任外,如果情节严重,可能会触犯刑法,面临刑事责任,包括罚款和监禁。
3. 证据要求:侵权商标的认定通常需要证明存在相似的商标和可能的消费者混淆;而假冒商标则需要证明行为人有故意的假冒行为,且使用的是完全相同的注册商标或其标识。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该法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构成商标侵权(第四十八条)。同时,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构成假冒注册商标行为(第五十七条)。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第二百一十三条中规定,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侵权商标与假冒商标的主要差异在于行为的性质、严重程度和法律责任,前者主要涉及民法和行政法,后者可能涉及刑法。
侵权商标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侵权商标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盗用商标:这是最直接的侵权行为,即未经商标权人许可,擅自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用于相同或类似的商品或服务。
2. 模仿商标:这种行为是指在商标设计、文字、图形等方面,对已注册商标进行模仿,可能导致消费者混淆,误认为是同一来源的商品或服务。
3. 假冒注册商标:假冒注册商标是指制造、销售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或者提供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服务。
4. 销售侵权商品:即使自己未直接制作侵权商品,但如果明知或应知商品侵犯他人商标权而仍进行销售,也构成侵权。
5. 擅自变更注册商标:未经商标权人同意,擅自改变注册商标的样式、颜色等,也可能构成侵权。
6. 商标淡化:通过使用与知名商标相似的标识,削弱或贬低了原商标的独特性和显著性,这也是一种侵权行为。
【法律依据】
这些行为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进行判定。例如,《商标法》第五十七条列举了六种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包括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等。此外,第六十条规定了对于上述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第七十二条则规定了对于销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并说明提供者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仍有停止销售的义务。
商标侵权主要涉及商标的相似性及可能产生的混淆,而假冒则更严重,涉及到完全复制并冒充他人的注册商标,甚至可能涉及刑事责任。在实践中,判断是否侵权或假冒,需要综合考虑商标的相似度、商品类别、市场影响等因素,以及是否有故意误导消费者的意图。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了解这些法律概念有助于保护自身权益,避免触犯法律。
『温馨提示』律零网,您的法律智慧库。我们拥有数万名专业律师,为您解答法律疑难,并精准匹配最适合您的律师。无论您选择哪种咨询方式,我们都能满足您的需求。点击咨询,让我们成为您身边最可靠的法律助手。
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在学校、精神病院受到损害,由谁承担民事责任?